孙秀华的富民梦:从蔬菜大棚开始
一次尝试:500万换来村民意识转变在榆树房村,孙秀华帮助的不止梁家福等几家。榆树房村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村里人就靠种点地瓜、土豆、玉米为生。多少年的惯性思维,榆树房村村民即使知道蔬菜大棚、种果树更挣钱,也没人肯尝试。为此,孙秀华将村里一部分土地集中起来,以流转土地反包倒租的形式,交由庄河的一家种植樱桃大户,建起了350亩的樱桃园,失去土地的村民除了每年能得到土地流转的费用,还可以到樱桃园打工,月薪近3000元。以前拼死拼活种地累一年,年底一算,净剩只有500元,现在比以前好太多了。如今和丈夫在樱桃园打工的赵英华说,这350亩的樱桃园为当地解决了五六十户村民的就业问题。
今年,孙秀华自掏腰包500万元,建起了31个设施大棚,用于种植樱桃和棚桃。这31个大棚,孙秀华打算每个大棚由一户或两户党员干部经营,同时每两户承包大棚的党员干部要带领一户村中困难群众,共同经营。孙秀华建这31个大棚,就是想让不敢建大棚的村民切切实实看到设施农业带来的效益。说白了,孙秀华要用500万买来榆树房村村民对未来村主导产业的认识一个勇于接受新事物的认识。同时,之所以自掏腰包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地困难群众的生计问题。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要向困难户输送正能量,大河有水小河满;大锅有饭小锅就好办。站在新建的31个蔬菜大棚前,孙秀华对榆树房村未来充满了期望。她说,她最大的愿望是拉着全村人的手,走过前路的一道道坎,共同走向富村富民的康庄大道。
采访手记雪中送炭把村民的日子烧得红红火火人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对于梁家福来说,孙秀华无疑就是那个雪中送炭的人。采访梁家福时,回忆过去,说起现在,谈到未来,这个40岁的男人,不止一次掉下眼泪。他说,孙秀华让他感动的不仅仅是对他一个人的帮助,而是对整个榆树房村的帮助。的确,孙秀华履职三年,从修路到建鸡棚再到建设施大棚,她为榆树房村送来了数百万元的炭,就是要把榆树房人的日子烧得红红火火。
孙秀华个人有句座右铭:不求榜上有名,但求脚下有路。这条路,就是榆树房富村富民的平坦大路。为此,孙秀华扎根于群众,不放弃任何一位群众,手拉手拽着全村人迈过了前路坎坷。这个从农村走出、又走回农村的女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描绘了一位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
正如她在获得大连市十大文明感动人物领奖时的一段评价:她的回归令人瞩目,她的致富令人叹服,走出很久依然记得当初为何上路,出发的使命是先富带动后富。不仅仅是简单的施舍,而是引领乡亲们共同上路。她引领的不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而是一个时代的呼唤。
对于这段评价,孙秀华显得有些腼腆,连说不敢当。对于她来说,也许所做的一切只是因为对这片故土、对家乡父老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