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巨资补贴的蔬菜大棚成了“养草棚”
海口市潭龙湾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三门坡镇潭龙湾常年蔬菜基地,是海口市2012年8月新建的常年蔬菜基地项目,蔬菜大棚面积达260亩。9月4日上午,记者现场看到,基地大门紧锁,透过铁门向里探望,基地内大棚破烂不堪,棚内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自从去年年底种了一次香瓜之后,这里的大棚就一直荒着。 附近的一位村民说。记者现场留意到,基地的硬化道路全部铺设到田头,还配备了大水塔、瓜菜清洗区、筛选区等设施,但目前这些设施都变成了摆设。
海口市旧州龙头热作水果生产科普示范基地、海口琼山区淮山标准化无公害高产能栽培技术示范基地等多个常年瓜菜基地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在儋州市那大镇红旗坡常年瓜菜基地,记者看到,偌大的蔬菜基地荒芜凋敝,到处是疯长的野草。据了解,这个种植面积2500亩、投资规模2500万元,年产瓜菜7500吨的基地配有喷滴灌、集约化育苗大棚、田头冷库、3G监测系统、包装车间、配送车等系列先进农业设施,曾经风光一时。
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海南省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蔬菜设施大棚建设补贴,总投入1.24亿元,新建蔬菜大棚约1.89万亩。2013年,海南省又投入9300万元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常年蔬菜设施大棚建设。
如此巨额补贴的常年蔬菜基地大棚为何会成为养草棚?海口市农业局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目前,各市县的常年蔬菜基地大多已领取到相关的财政补贴资金,但在具体运行中,确实出现了部分基地因资金链断裂出现瓜菜停耕、工程停滞的现象。针对该问题,相关部门正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为降低菜价,有关部门的措施不可谓不多,但市民鲜有受益。海南大学王毅武教授认为,蔬菜基地大棚是否能成为一个真正为民谋福的民生工程,除要种好菜外,更需要一套完善的监督问责和考核机制,不能只盲目地追求短平快,而忽略长效机制的建立。